【苏州日报】专版:张家港:一座小城的文化跃升

作者:大港城小记者 2013-11-01 11:26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为在更高和更广阔的平台上建设和发展张家港文化,2004年以来,在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联手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 ..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为在更高和更广阔的平台上建设和发展张家港文化,2004年以来,在国家文化部、中国文联等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张家港市委、市政府联手青海、西藏、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沿长江12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的剧协、民协、群文学会,连年举办长江文化艺术节活动,新兴小城市成功实现了文化跃升。

  理念篇

  坚守文化本位
  创新发展路径

  长江文化艺术节旨在建立长江流域文化交流的广阔平台,实现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高度融合,形成“共护、共享、共建”长江文化的有效机制和宏大格局,共创长江文化的更大辉煌,同时积淀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font=宋体, ]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云南风情


  坚守品牌战略,长江文化集中展示的重要平台

  十年来,长江文化艺术节坚守品牌战略,以跨区域的文化研讨会、展览、展播、展演以及旅游、文化推介会等形式,集中展示了长江流域一大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遗产和历史人文风情。来自沿江各省、区、市的51部大戏和96个民俗节目轮流上演,巴蜀瑰异、荆楚雄迈、吴越清雅,尽在港城淋漓挥洒,争奇斗艳,充分展示了长江流域各类艺术形态的丰厚性;“长江颂”系列主题活动,从多个艺术层面展示了长江文化的特色与内涵,而“长江城·长江人”全国微视频大赛、“寻找长江文化的十个符号”全国微电影大赛的推出,又进一步丰富了长江文化的共享方式;与中国文联、中国剧协合作,自2007年起,每两年一次举办“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暨全国小戏小品大赛,已有近200个小戏小品赴港城参赛,其规模和艺术价值得到了全国范围内的瞩目与肯定。

  注重区域合作,长江文化交流互动的重要载体

  十年来,长江文化艺术节秉承“交流、交融、共建、共享”的理念,积极构筑了一个沿江城市联动对话的平台,一个流域文化碰撞交流的空间,打破了长江文化地域隔阂、打破艺术种类之间的隔阂,雪域文化、巴渝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海派文化等灿烂辉煌的流域文化齐聚张家港,真正实现了长江流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共享和利用。不仅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有了更大的动力,而且也在各地催生了一批地域文化精品。张家港已与中国文联、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曲艺家协会及沿江12省(市、区)各群文学会、剧协等携手联动,构筑了区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载体,全面拓展了长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使长江文化艺术节产生了更持久的效应。

  坚持惠及全民,保障群众文化需求的重要手段

  十年来,长江文化艺术节已举办各类跨区域大型公益文化活动80多项,沿江12省(市、区)参与总人数近100万,充分展示了“文化的盛宴、群众的节日”这一定位。踩街展演、主题展览,长江文化艺术节所有活动都面向群众,更有“长江流域精品小戏进社区”、“长江流域民族民间文艺进社区”、“群星奖”获奖节目展演等,一台台荟萃长江流域各地文化精华的节目送到了张家港市民门口。2012年起,长江文化艺术节尝试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百姓消费相结合的新型运作机制,实行戏曲惠民举措,大戏展演最低票价10元起,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每场演出平均上座率超过90%。2013年,第五届“中国戏剧奖·小戏小品奖”特设大新镇、南丰镇两个会场,让更多群众在家门口共享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精彩。

  重视学术研讨,长江文化系统研究的重要契机

  十年的长江文化艺术节为城市文化发展提供了一个范例,也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更深入地进行长江文化的系统研究。每年召开的长江流域戏剧家协会研讨会、长江流域群众文化学会研讨会,以“促进长江流域文化繁荣与发展”为宗旨,围绕不同方面提出创新性、建设性的观点与建议。而“长江文化”高层论坛、2011中国文化发展论坛等活动的举办,为长江文化艺术节的长效发展打开了更加广阔的视野。长江文化艺术节也为张家港本土文化的系统研究提供了契机,2006年起,《张家港文丛》、《中国·河阳宝卷集》、《张家港历史文化丛书》、《张家港文化品牌丛书》暨《“长江颂”优秀歌曲专辑》、《张家港人文精粹丛书》、《张家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张家港市民族民间器乐曲集》 等精品先后在长江文化艺术节期间亮相。

  成果篇

  拓展文化资源
  提升文化自信

  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成功实践,加快了张家港城市文化建设新机制的建立,拓展了城市的文化资源,提升了城市的文化自信。一方面张家港精神与兼容并蓄、奔腾进取的长江文化精神成功对接,为培育底蕴深厚、海纳百川的张家港当代城市文化精神提供了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张家港以积极的文化创造者身份,推动和参与了长江文化的共同建设,产生了广泛的公众影响和积极的社会效应。

  提升了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依托长江文化艺术节的文化品牌,张家港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一方面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先后建设了张家港市文化中心、艺术中心、少儿图书馆等城市公共文化设施,并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南丰镇文化中心、大新镇文化中心相继落成,成为长江文化艺术节的重要阵地;另一方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持续做好村村演、周周演、月月映、天天说等活动,开展“一镇一品、一镇多品”地方特色文化繁荣工程,每年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8000多场次,成功创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曲艺之乡、首批江苏省书香城市。2011年底,张家港市在全国率先探索设施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和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构建了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长江文化艺术节注入了更为强大的文化力量。

[font=宋体, ]沙洲韵味——民间文艺之演唱比赛


  繁荣了地方特色精品艺术生产

  受益长江文化的滋养,张家港创作、打造了一批艺术生产精品,培养了一批优秀文艺人才。张家港市艺术中心演员季静娟、董红分别获得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和第26届中国戏剧梅花奖,该市成为全省乃至全国唯一齐获“牡丹奖”和“梅花奖”的县(市)。在刚刚闭幕的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上,张家港的评弹表演唱《送果篮》、锡剧小戏《丫丫考0分》荣获“群星奖”,“网格化公共文化服务”荣获项目类“群星奖”,大型新编锡剧《一盅缘》荣获第十四届“文华奖”的文华剧目奖,获奖数量位列全国县(市)首位,再创历史新高。2013年,中国剧协批复同意将“张家港小戏小品创作基地”正式更名为“中国戏剧家协会张家港(全国)小戏小品创作基地”,成为中国剧协在全国设立的唯一小戏小品创作基地。

  带动了群众文化的蓬勃开展

  长江文化的熏陶,激活了张家港本土文化的生产动力,促进了一大批城乡特色文化团队的发展建设。通过加大投入、整合资源、兴办基地、开展活动、奖励扶持等途径,目前,张家港市每年基层文艺创作超过500个,累计编排剧(节)目超过4000个,群众文艺团队总数达480支,基本涵盖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等各主要艺术门类,呈现出百花竞放的局面。2010年、2011年,张家港市群众文艺团队“百团大展演”连续两次成为长江文化艺术节的系列活动之一,歌曲《莳秧歌》、舞蹈《亮亮高》等参加了第四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开幕式。今年,香山武术、斫竹歌舞、沙上秧歌等多支本土文艺队伍,将和来自长江流域十二省(市、区)的优秀民间文艺表演团队共同进行2013长江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第五届长江流域民族民间艺术节踩街表演,并赴各区镇巡演,展示张家港基层群众共建共享现代文化的成果。

[font=宋体, ]24小时自助图书馆


  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

  十年来,长江文化艺术节在展示长江流域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发展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长江流域戏剧艺术节上,参演的昆剧《长生殿》、黄梅戏《女驸马》、沪剧《雷雨》等剧目改编自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了长江流域戏剧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2008年揭牌的中国长江戏曲博物馆,旨在展示和研究长江流域戏剧文化的博物馆,馆藏包括长江流域十二省、市、自治区的24个代表剧种,涉及剧本手稿、名演员道具、古戏台模型、代表性乐器等9大类的400多件展品。2013年,经江苏省文物局正式批准,张家港新建了长江文化博物馆,是全国唯一以长江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内容包括长江流域各民族的历史、宗教、民俗、文学、工艺美术、表演艺术等,众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作品成为长江文化博物馆最大的亮点。
  中国(张家港)长江文化艺术节,声誉渐响,影响深远,未来的长江文化艺术节将更加注重体现节俭,更加注重群众参与性,更加注重探索回归长江文化的本元,以一个县级市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持续推动了长江流域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瑰宝的繁荣和复兴。
已有936人阅读

栏目

24小时人气排行

最新文章

热门帖子

最新帖子